找到相关内容609篇,用时17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“万法唯识”和“转识成智”

    成所作智”,此智“为欲利乐诸有情”,能于十方以身、口、意三业为众生行善;第六转为无漏时得“妙观察智”,此智“善观诸法自相、共相,无碍而转”,根据众生不同根机,自在说法,教化众生;第七转为无漏时得“...宗学者所重视的主要是《解深密经》和《瑜伽师地论》,他们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《成唯识论》中。 《成唯识论》把瑜伽行派的唯识学说精炼成新的系统。它集中阐述“外境非有”、“内非无”的思想,成立“三界唯心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24059875.html
  • 《红楼梦》的哲学架构——佛道合一的原型母题

    分为八类,即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、末那、阿赖耶。前五是对具体对象的感性认识功能,第六种识是认识主题的概念分析和抽像功能,第七末那是一种我执作用[7],第八阿赖耶识是生起前七的基础[8]和一切法...器界[10]为本质而变现其相分,如色、声、香、味等;第六有时单独追忆、思虑过去或未来的影相而变现其相分,有时则或倚仗阿赖耶识的相分中的器界而变现相分,呈现世界万象,或倚仗阿赖耶识的见分而变现其相分,...

    Ming Li(博士)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51360000.html
  • 儒佛异同论

    ——内执着乎我,外执着乎物。厄制之势盖在物我对待中积渐 形成。它成于积重难返之惯性上,一若不可得越者;然果我执之不存也,尚何厄制可言 乎?   我执有深浅二层:其与生俱来者曰“俱生我执”,主要在第七(末那)恒转不舍;其 见于意识分别者曰“分别我执”,则存于第六(意识)上而有间断。自非俱生我执得除 ,厄制不可得解。色、受、想、行、五蕴(总括着身心)实即生命之所在;它既从我执 上以形成,而在...

    梁漱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75160142.html
  • 佛教善恶观与现代人心的净化

    无明合;别而分之,是菩萨……阿陀那是第七分别,诃恶生死,欣羡涅伎:别而分之,是二乘,于佛即是方便智;波浪是凡夫第六,无俟复言。”[28]  对于“三”之所因袭,知礼明确指出:“言第九等者,...菩萨见中道之理所得之善;第六级为台家之“圆善”即“绝对善”。在此,第一级之善恶藐视世俗伦理学之善恶,也是与其它宗教伦理学最相类似的方面;而其余诸层级之善、恶均具有与世俗伦理学不同的内容,即遮蔽真心为恶,...

    杨维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90160224.html
  • 明代藕益智旭的儒释圆通思想

    不究竟的,仅是第六中的独头意识边事。现在他要秉圆教开权显实之旨来开解,所谓“中”就是性体,“庸”是性用,“中庸”就是从体起用,全用在体。他以天台性具学说解“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,修道之谓教”。天指...解行双到[43];须有诚切心[44];要骨刚气柔志大心虚言实事虔虑远思近……[45];要研真究妄,深造自得,愈博愈约,不徒为口耳;贵得其妙,不泥于迹[46];贵有品格量[47];察省改过不自欺心,学...

    大 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54960576.html
  • 略论唯识学之空观

    熏习使解性赖耶开始活动。无漏种子之力渐增,待至遍计执的种子尽离染污性,依他起而达至「转识成智」,也就是空人我法二执,以此二空即显证圆成实。   遍计所执性是指能知之心(第六及第七)对所知之境周遍计...之实有法本不存在,所以说之为非有的,是空的。进一步来解释,即众生在日常生活中,从眼耳鼻舌身等前五接收到讯息后,由第六意识不断地计度分别,认定其为真实。   在这实有的感觉之下起贪嗔痴,喜爱的便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32961038.html
  • 唐僧玄奘与巴蜀文化

    ”中,前“五”即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这是小体之官,人禽共有。第六“意”为虑,即“意”就是静虑,这就通向了安禅。第七“末那”之义为“我执”,实际指的是人之“志”,这才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,...,人天大宝。”(请御制《大般若经》序表)无论般若,瑜伽,归根结底,是唯识,是认识不同,故创立唯识宗。诸法空相,归根结蒂皆沿于心性的。实境不同,解释才不同,识才不同。这就象中国儒经《春秋》是唯一的,但...

    谭继和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51661156.html
  • 关于佛教研究方法论的几个问题

    却向我们提出了不少值得思考的问题。特别是这种八理论,第一次提出了人们认识世界除了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“五”外,还有第六(意识)、第七(末那)和第八(阿赖耶识)。这种...,这并不是说,唯识宗的八理论,就等于我们今天所探讨的“第六感觉”、“第七感受器”和“信息”等理论。由于受到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条件...

    高振农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15761539.html
  • 佛教从般若到如来藏、佛性思想的发展及意义

    这里涅槃与世间法就都是空的,无有实际相状的存在,这样在般若学里就没有一个本体,因而罗什的实相就阐述了这一思想,而僧肇的般若无相更是把这一观点说得很清楚,他说实相无相、无体,因而般若无知、无)。所以人们...,以阿赖耶妄识,说与根身同生同灭,这样唯识学就以种性说巧妙地解说了如来藏我,使如来藏我摆脱了神我的色采。但后期大乘唯识学说还是很难真正摆脱印度神我论的影响,《如来藏之研究》中说:   为一切众生本...

    蔡宏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84561924.html
  • 建构以四圣谛为纲领的佛法知识体系

    、断分别与俱生起之烦恼与所知二障的情况,与达到菩萨修学阶位的关系,请见表11。唯识学说随著二障的断除,将有漏的八转为清净的四智,前五变成成所作智,第六转为妙观察智,第七转为平等性智,到第八识则...理论出发,主张万法乃一心所造且相互融通,以一法成一切法,以一切法起一法,主伴具足,相入相即,并存无碍而重重无尽。   (6) 六大缘起论   密教以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、等六大为万有之本体,周遍法界,...

    释见豪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12962069.html